对许多人来说,心理学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说熟悉,是因为似乎每个人都略知一二,知道心理学在儿童教育、心理健康和工程设计等诸多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说陌生,是因为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中,尚未普遍开设心理学课程,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广大读者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时下心理学图书炙手可热,国内编著的各种名目的心理图书纷纷跃上书架,但是素质却良莠不齐。于是有一些出版者作了另一种选择,直接将国外经典的心理学成果成系统、成规模地“拿来”。这些“拿来”的精品受到了正处在启蒙阶段的中国心理学读者的欢迎,并在心理学图书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如社科出版社的“心理与人生丛书”、商务出版的“心理透视丛书”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心理学丛书”。
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长期以来在我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门类不全,很多领域的基础还极为薄弱。比如认知心理学在我国只翻译出版过两本教材:一本是J.R.Anderson所著的《认知心理学》的1988年版,另一本是R.L.Solso所著的《认知心理学》的1979年版。现在看来这两本教材不仅内容老化,而且在市场上早已绝迹。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罗大华指出:“以犯罪心理学为例,自1986年由周嘉桂翻译、美国汉斯·托奇主编的《司法和犯罪心理学》出版以来,国内图书市场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西方犯罪心理学方面的译著,介绍西方犯罪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也寥寥无几。因此,我们对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了解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国内的研究水平,翻译介绍西方的研究成果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引进西方的著作可以为同行研究人员打开眼界,不仅可以了解西方研究的情况,而且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等方面也会受到启发,有助于促进我们的研究工作。”因此,为理论建设和方法总结都还在初期的摸索之下的我国心理学引进一批国外经典的心理学著作,对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和在大众中传播心理学知识都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国情和西方不同,那么,针对西方人的心理而写成的书,对中国人有多大适用性呢?这是一个中外学者都在探讨的问题。利物浦大学RonBlackburn认为,心理学具有文化局限性。美国心理学家B.E.Gilliland认为,心理学涉及到许多不同的人类情况,仅仅依靠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能以客观尝试的态度向读者介绍最新的、最可靠的和最实用的技术。我们只能让中国的读者自己判断:我们提供的知识能否适用于他们自己的社会,能否将这些知识与中国研究人员的工作结合起来。随着我们工作的不断深入,基于我国本土文化、适合我国人民需求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终将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心理学丛书》的策划人石铁认为,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人们遇到的许多心理问题与西方已经非常接近。如何建立健康的心态,如何运用心理学方法解决并排解心理压力,如何校正扭曲的心灵,这些问题在国内外的心理学研究及应用方面所涉及的心理学原理和各种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心理学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但又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密切相关。从它的自然属性来讲,对生活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而言有共通的一面。另外,对引进外来文化既有一个改造的成分也有一个适应的成分。
国外的心理学起步早,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个案上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应用性强,有大量翔实生动的实例。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引进的《心理学丛书——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为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蔡焯基对该丛书归纳了如下4个特点:一、入选书籍比较权威:这套丛书的作品大多数为经典之作,都是最近两年出版的,知识新,而且多次再版,并成为国外许多著名大学的教科书。具有教科书精炼、严谨的特点。二、内容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三、填补了国内空白。四、由专业人员翻译,保证了译文的质量。承担本套丛书翻译工作的译者多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曾在发达国家从事过科研工作,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有所成的中青年学者。如《理智胜过情感》的译者张忆家博士,在美国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是有执照的心理学家,且开业多年。
据记者了解,不久将会有更多的国外心理学译作与读者见面。其中,轻工出版社拟在明年年初推出两本西方心理学的经典之作。一本是DennisCoon编著的《心理学导读——研究与探索》,该书系统地介绍心理学知识,把比较深奥的东西用特别显浅的话表述出来,其选取的案例虽然发生在国外,但大多为我国读者所熟知。从1998年出版到今,该书已经8次再版,有望作为一本经典的教材进入我国高等学府。另一本是《互联网心理学》,这是英国剑桥2000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书,涉及的内容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在互联网上流动的是千奇百怪的信息,制造和传播这些信息的人又是在千奇百怪的心理驱使下采取行为的。我们既想了解自己的行为效果,又想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这本书在这种情况下走出来,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市场卖点。